

面對最愛食物 「先吃」還是「留到最後」?
美食當前,有人會把最喜歡的食物先吃,有人愛留到最後吃。心理學家指,原來人對「開始」及「結束」最有印象,在餐廳用膳時,大部份人對前菜和甜點最有印象,但中間的主菜可能不會被記住。 有趣的是,吃食物的次序可反映食客的背景。研究指,會先吃掉最喜歡的食物的人,通常是家中排行最小或在大...


為何會鬆懈抗疫?
最近每天都有三位數字的確診個案,有專家指,巿民經歷半年的抗疫後,可能出現「抗疫疲勞」。疫症初期,大眾保持警惕,減少出街並做足預防措施。不過後來漸漸鬆懈,遊山玩水、約友聚會,有些人甚麼不戴口罩外出。 為何會有「抗疫疲勞」?原來大腦的杏仁核負責記錄恐懼,當人類面對疫症產生恐懼時...


亞氏保加症必是天才嗎?
電視劇《那些我愛過的人》中,馬貫東飾演患有亞氏保加症的醫生「古希晨」,雖然被指抄襲日劇《Good Doctor善良醫生》,但他憑着細膩的演繹,被觀眾大讚。 劇中,古醫生觀察入微,記憶力驚人,坊間不少報道指亞氏保加症患者是高智商的天才,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、音樂家貝多芬及莫札...


微笑能讓人更快樂?
究竟面部表情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呢?關於這個爭論,心理學家已經分歧了一百多年。不過,一個由美國田納西大學、諾克斯維爾大學和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共同研究的項目,分析近50年、共138項研究資料,發現面部表情確實對情緒有「小小影響」,如當我們微笑時,會感到更快樂;當怒視時,會感到更...


深夜未眠 拖延睡覺屬心理病?
香港人越來越夜瞓,明明已經很累,卻不願上床休息,可能是患有「睡眠拖延症」。這種症狀有別於「睡眠障礙」,是當事人主動選擇熬夜,為何要拖延着不睡覺呢?背後有四個心理因素。第一,是彌補日間一事無成的空虛感,當白天做的事情無法找到意義,晚上便感到無比空虛,於是很想做些事情,如煲劇、...


全球為何瘋搶物資?
新冠肺炎爆發,香港以至全球各地瘋搶物資、廁紙、口罩等,除了反映巿民恐懼外,亦屬心理學的從眾(Bandwagon effect)現象。人本來就有模仿他人的行為或思維邏輯的天性,例如嬰幼兒會學習父母的語言及溝通,長大後,亦會繼續參考其他人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行動,以降低作出錯誤決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