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盡港童】提升同理心 正確解讀他人想法

雅拿着洋娃娃玩耍,姐姐也想玩,但沁雅忽略姐姐的渴求,抱着玩具不放手。此時媽媽回來了,拿着大包小包,姐姐立即幫忙提取物品,但沁雅坐着不動,好像沒有發現媽媽需要協助。正在做功課的哥哥也想幫忙,因走得太快,不小心跌倒擦傷,沁雅沒有扶起他,反而嘲笑哥哥。這種忽視姐姐、不體貼媽媽、不同情哥哥的情況,原來經常發生,沁雅所欠缺的,是一份同理心。
站在他人立場 像沁雅的例子,在香港並不罕有,究竟同理心是甚麼?全邁進心理服務婚姻、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康志敏(Janet)指,廣義來說,同理心是能夠從他人的角度、位置,去感受對方的身體、情緒、精神狀態,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對方。如果沁雅有足夠的同理心,便會分享玩具給姐姐、體貼辛勞的媽媽和安慰受傷的哥哥。
同理心可再細分為不同類別,例如情緒同理心、認知同理心、身體同理心。Janet說:「情緒同理心最容易明白,即是我感受到對方的感受;認知同理心,是從對方的觀點、角度或精神狀態中理解他;身體同理心是一種軀體反應,例如看到對方繃緊時,你都會一樣皺眉頭、緊握拳頭、心跳加速等。」
心智解讀遜色 去年,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發現,本地3至5歲幼稚園學生,僅一半能理解及代入別人的思維,心智解讀能力遠低於同齡的英國兒童,即是說,港童的同理心不及英童。同理心對孩子發展很重要,具同理心的人擅長交際,懂得看「眉頭眼額」,在朋輩間較受歡迎;學業方面,理解能力高,學術成績亦有得益。
同理心不足的孩子,忽視別人的想法,喜歡嘲笑他人、想要的東西就要立刻得到,察言觀色的能力也很差,而且過度自我,不接受批評,也對別人的建議聽不入耳。
言教不如身教 心理學家Martin Hoffman表示,人天生都有同理心的能力,分別只是擁有多與少的同理心而已。Janet指,小孩兩歲起開始培養,大約四、五歲時便有初步成效,有試圖幫助、安慰和分享等的表現。舉個例子,當看見媽媽不開心、皺眉時,小朋友可能問:「媽媽你怎樣呢?你不開心嗎?」可見他代入了媽媽的角度,如果媽媽哭,他遞上紙巾,知道媽媽需要紙巾,這些已是初步的同理心。
「有些小朋友很霸道、不願意分享,行為自私,為何他們缺乏同理心?為數不少的患有自閉症的孩子,較難有感受同理心的能力,除自閉症的孩子外,我感到有可能跟家長有關。如果父母沒有感同身受,控制慾大,沒有站在子女的立場了解他們的需要,只着重孩子的成績,大家都知道,子女模仿的對象是家長,他們不能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同理心,便會缺乏同理心,不會為人着想。」俗話說: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父母親身示範才最重要。
從生活中取經 要求孩子「站在他人立場設想」,對他們而言,這個概念十分抽象,家長宜協助孩子察言觀色,平日應多讓子女與其他人接觸,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,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或想法。Janet舉了一個例子,假設教小甲和小乙兩個小朋友學吹氣球,小甲成功了,小乙仍未學會,因此悶悶不樂。此時,可向小甲發問:「你學得很好,你看看小乙,他未能成功吹氣球,如果你是他,你有何感覺?」孩子可能回答:「覺得有些不開心,很想吹多些氣球。」此時,家長不妨引導:「你認為有甚麼可以做,讓小乙變得開心呢?」如果孩子回答:「我教他吹。」已顯露初步的同理心。
之後兩個孩子一起玩,小甲教小乙吹氣球,又贈送氣球給他,小乙漸露笑容,家長可以再問小甲:「你見到小乙高興,你有甚麼感覺?」小甲如果答:「我看見他開心,我自己也很開心。」因為對方開心而開心,又能體諒對方、提供協助,這就是最理想的同理心。當孩子日後遇到近似的狀況,就能運用此次經驗,展現同理行為。
從遊戲中互動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烈,父母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,讓孩子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。例如找一個洋娃娃扮演到公園玩耍,當他玩不到遊樂設施時,父母可以描述:「那個洋娃娃玩不到遊樂設施,一定很不開心。如果你是他,你會如何做呢?」使孩子有機會轉換不同角色,並嘗試以他人的立場表達感受。
從圖片中掌握 同理心亦是察言觀色的能力,家長不妨準備一些難過、高興、生氣、哭泣等情緒的圖片,教導孩子如何掌握對方不同的情緒反應。父母也可以適時說出自己的感覺,或情緒背後的意思。
